最近一段時間,大豐東方1號創意產業園訪客絡繹不絕,不少來自廣東、上海、蘇南等經濟發達地區。成立兩年多的園區已集聚40餘家民營設計機構,產生了投入設計經費1元帶動地方經濟產值20元的撬動效應,民企的靈活機製為區域經濟轉型過程中用好“兩隻手”起到了很好的協調作用。
  轉型調整,江蘇民企正“一馬當先”,展現出強勁的引領和支持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經歷了三次轉型。第一次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讓江蘇“由農向工”;第二次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外向經濟快速發展江蘇實現“由內向外”;第三次始於4年前,國際金融危機後省委省政府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江蘇製造”向“江蘇創造”轉變。
  “三次轉型,民營經濟參與度和貢獻度越來越高,宏觀經濟活力越來越強。”省政府研究室副巡視員沈和深有感觸地說,尤其是省里提出構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服務經濟為主體、先進製造業為支撐、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現代產業體系後,民企轉型步伐更快、方向更明確。
  統計顯示,2013年,全省規模以上醫葯、高端裝備等先進製造業中由民企創造的產值均逾六成,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中由民企實現的營業收入占到51.9%。
  今年5月9日,途牛網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股價直線上漲。這家從東南大學科技園孵化出來的民營科技企業,短短8年已成國內在線旅游行業的優秀企業。
  途牛網的創辦人於敦德是位“80後”,東南大學數學系2003屆畢業生,出於對旅游的濃厚興趣並看好中國旅游市場前景,他和3名東南大學本科生於2006年回到母校的科技園創辦途牛網。作為一家輕資產企業,能否獲得投資機構青睞關鍵看商業模式,途牛網“互聯網+旅行社+呼叫中心”的運營模式率先實現了實體旅行社和在線旅游的結合,獲得投資機構青睞。2013年,途牛遷至徐莊軟件園,已成為帶動3000餘人就業的大企業。
  前不久,常熟開關製造有限公司憑藉新研製的一款轉換開關產品再次搶了施耐德等國外強手的風頭。而在多年前,常熟開關面對激烈多變的市場競爭,一度為其他企業貼牌生產維持生計,被稱為“開開關關”廠。
  2000年以後,常熟開關的命運發生改變,歷經數次改製後建立起完善的企業治理機制。最近一次改製就發生在2010年,當時一些股東到退休年齡,按照普遍做法,股東可以“永久持股”,但這會出現“幹活的人不持股、持股的人不幹活”。為破解這一瓶頸,前任董事長唐春潮提出:廢除企業股份“終身制”,實現股權“有序流轉”,股東退休時要轉讓全部股份,註銷股東資格,同時將優秀人才補充到股東隊伍中。
  “體制創新為常熟開關整體發展灌註活力,科技創新則是將這種美好潛能化為真實收穫的秘笈。”現任董事長王春華伸出雙手:“我們有兩個50%,技術員工占全廠員工數的50%,直接從事研發的人員占技術人員的50%。”
  民營經濟調整轉型的歷程,演繹著由小變大、由大變強的精彩故事。每家民企發展路徑或有不同,但蘊含著很多共性特征。
  產業變革和調整“原動力”來自一批中小民營企業。“很多創新不是發生在技術力量和資金雄厚的大企業,而是產生在生存發展壓力最大的新創小企業。”南京大學教授錢志新認為,江蘇民營經濟的發展印證了發達國家已有的規律——不同時期產業的變革和調整,都是由一批創新型企業從小到大崛起帶動的,“這一輪移動互聯網經濟就最明顯”。最新統計顯示,去年江蘇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共申請專利5.9萬件,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63.5%;投入研發經費694億元,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的50%。
  本報記者黃 偉
     (原標題:轉型調整,民企一馬當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z49lzft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